Gift Information
在“文化自信”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的今天,文創產業本應成為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核心載體。然而,現實中文創產品被簡化為鑰匙扣、冰箱貼、公仔等“小物件”的刻板印象,折射出文化自信的表層化困境。這種困境不僅源于文創領域自身的局限性,更與文學藝術的整體衰落、資本逐利的異化效應以及文化傳播路徑的單一性密切相關。本文將從意識形態、產業生態、社會價值三個維度展開分析,探討如何讓文創真正成為文化自信的深層表達。
一、文化自信的意識形態與戰略價值:從“符號消費”到“精神共鳴” 。文化自信的本質是民族精神的自我認同與創新性轉化。根據《中國文化自信問題研究報告》,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對中華文明五千年積淀的深度挖掘,而非對文化符號的淺層挪用。例如,故宮博物院通過朝珠耳機、“朕就是這樣漢子”折扇等產品,將歷史符號與現代生活需求結合,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,但其成功并非單純依賴“萌化”設計,而是依托于對故宮文化內涵的系統性開發。反觀當下大量景區文創產品,僅將標志性圖案印制于常見物品,缺乏對地域文化的深度解讀,導致“文化快餐化”。文創產品淪為“旅游紀念品”,其承載的文化精神被符號化、商品化,難以實現真正的文化傳播功能。這種“符號消費”模式暴露出文創領域對文化自信的誤解:文化自信不是對傳統符號的簡單復制,而是通過創新賦予其時代生命力。地方文學刊物的消失與文學巨匠的斷層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困境。20世紀80年代,《青年文學》等刊物曾培養出鐵凝、史鐵生等作家,其作品以現實主義精神記錄時代變遷。曾經90年代的《江門文藝》、《大鵬灣》等被稱之為打工文學刊物點燃了無數南下人的心燈。然而,隨著市場化沖擊,文學刊物數量銳減,特別是接近民生生活的地方刊物,更是幾近絕跡;有一部分地方保留著電子期刊,但是在這信息爆炸到刷屏如搖風車的今天,存在感也只如一粒塵埃。老一輩的文藝工作者亦或歸隱亦或仙逝,新生代作家陷入“流量至上”的創作陷阱,要么靠資本捧場,要么蹭熱點博眼球而嘩眾,文學作品的質量內涵乏善可陳。文學作為文化自信的“精神引擎”,其衰落直接導致文創產業失去深層文化的滋養。
二、文創產業的異化:一是資本逐利與藝術價值的沖突。文創產品的“小公仔化”現象,本質是資本邏輯對文化價值的侵蝕。數據顯示,2023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4.49萬億元,但同質化產品占比超過60%。部分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,將文化元素簡化為可批量復制的視覺符號,忽視產品背后的精神內核。例如,某景區推出的“兵馬俑手辦”因設計粗糙、缺乏歷史考據,被消費者詬病為“文化塑料”。這種“唯利是圖”的產業生態,使得藝術家被迫迎合市場,陷入“低質量創作—低收入—更低質量”的惡性循環。再之資本對“快錢”的追逐導致文化產品過度浮躁和娛樂化。例如,短視頻和微短劇雖用戶規模龐大,但內容俗套,削弱了文化的精神滋養功能。部分作者為迎合市場,放棄藝術追求,作品質量低下,“粉絲”全靠花錢“投流”去買,更有的作者出現“品行堪憂”的爭議,如此的環境,何以出傳世之作。三是資本對文化傳播渠道的壟斷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。以網絡文學為例,盡管《盜墓筆記》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等IP通過影視化成功賦能文旅產業,但大量作品為追求流量,沉溺于“算法推薦”與“感官刺激”,導致內容空心化。當文化傳播被簡化為“數據游戲”,文創產品的精神價值自然難以彰顯。
三、破局路徑:從“禮品賦能”到“全產業鏈重構” 要讓文創成為文化自信的真正載體,需從以下維度重構產業生態:
1、深化文化教育,培育創新土壤。加大力度將傳統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,提升青少年有家國情懷的文化認同感。同時,支持高校設立文創交叉學科,培養兼具文化素養與創造能力的復合型人才。
2、構建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生態。敦煌研究院通過VR技術打造沉浸式數字展覽,使千年壁畫“活起來”,參觀人次破千萬。此類案例表明,科技不僅是展示工具,更是文化體驗重構的媒介。未來可探索AI輔助創作、區塊鏈確權等技術,解決創意保護與傳播效率問題。
3、重塑禮品行業的文化傳播功能。禮品行業可通過“國潮”元素賦能產品設計。例如,蘇州博物館將園林美學融入茶具、絲巾,年銷售額增長40%。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,支持企業開發兼具文化內涵與國際審美的禮品,并通過“一帶一路”等平臺推動海外傳播。
4、重建文學與文創的共生關系。鼓勵作家參與文創開發,如《人世間》通過電視劇熱播帶動原著銷量增長300%,并催生“東北老工業基地”主題旅游線路。文學與文創的聯動,既能提升產品敘事深度,又能反哺文學創作。
5、放開創辦和發行刊物的限制,鼓勵地方和企業創辦區域性刊物,宣傳和普及傳統文化藝術經典,激發基層人民的創作和創新熱潮。
6、從政策層面打破被壟斷性的公共IP壁壘,放開資源,鼓勵全民參與并創新,而不是只能小部分人能玩。讓基層藝術家能有發揮的機會和上升的通路,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。
寫在最后:從“器物”到“道統”的文化自信重構。文化自信的大時代中,文創產品絕不能止步于“小公仔”的淺層表達。唯有通過教育筑基、科技賦能、產業升級與文學復興的多維協同,才能讓文創產品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符號。當鑰匙扣承載的不再是簡單的圖案,而是一段可感知的歷史;當文學刊物不再是少數人和資本的道具,而是思想交鋒的陣地,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從“戰略口號”轉化為民族復興的內生動力。(編輯 禮商文化)